比特幣(BTC)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,其交易通過網絡節點使用密碼學進行驗證,並記錄在名爲區塊鏈的公共分佈式賬本中。這個驗證和記錄的過程稱爲“挖礦”。大約每10分鐘,成功挖出一個新區塊的礦工會獲得網絡中其他節點的認可,並能收取交易費用和區塊獎勵。挖礦獎勵最初爲50個比特幣,每四年會減半,直到比特幣的總量達到2100萬枚的上限。
比特幣由化名爲中本聰(Satoshi Nakamoto)的神祕人物或團體在2008年提出,並於2009年正式推出,其開源代碼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。"比特幣"這個概念最早在中本聰2008年10月31日發佈的白皮書中提出,詳細闡述了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想(白皮書鏈接)。
儘管比特幣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使用,但其合法性和接納程度各國差異很大。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(Library of Congress)的報告,截至2021年11月,全球有九個國家完全禁止比特幣,另有四十二個國家對其採取了部分限制。然而,也有一些國家積極採用比特幣,例如,薩爾瓦多在2021年成爲全球第一個將比特幣作爲法定貨幣的國家;烏克蘭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期間接受加密貨幣捐款;與此同時,美國和香港均於2024年批准了比特幣現貨ETF交易,這標誌着傳統金融市場與加密資產市場的進一步融合。
比特幣近年新增了兩個重要功能。閃電網絡(Lightning Network, LN) 是其中之一,這是一個運行在比特幣網絡之上的二層支付協議,旨在解決比特幣的可擴展性問題,允許參與節點之間進行快速且低費用的交易。另一個新興特性是比特幣序數(Ordinals),這一概念在2023年4月引起了廣泛關注。它們是刻在比特幣最小單位(聰)上的數字資產,類似於NFT,用戶可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刻錄圖片、視頻等內容。該功能得益於2021年比特幣的Taproot升級,使比特幣在智能合約功能上更具擴展性。
這些信息僅爲介紹用途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